首页 资讯 正文

桂东:“红先锋”邓耀明的油茶梦

体育正文 36 0

桂东:“红先锋”邓耀明的油茶梦

桂东:“红先锋”邓耀明的油茶梦

红网时刻(shíkè)新闻通讯员 陈玉珍 邓仁义 郴州报道 清晨五点半,雾锁徐洞山坳(shānào)。83岁(suì)的邓耀明背着竹篓钻进油茶林,晨露打湿了(le)他斑白的鬓角。指尖触到饱满的油茶果,他粗糙(cūcāo)的手掌轻轻一拧,“啪”地落入篓中——这声响,他听了15年(nián)。十五年前,这片山头还只有零星几株老油茶树,而如今,3000余亩油茶园在群山间铺成绿海,沉甸甸的茶果像红灯笼挂满枝头。 当(dāng)“穷山沟”遇上“金果子” 2009年的徐洞村,是地图上难找的“死角”。坑洼土路隔断了(le)山外的世界,村民守着薄田种水稻,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。时任村支书邓耀明第一次跑到浏阳考察油茶产业(chǎnyè)时,被满山的油茶树震住(zhènzhù)了:“人家一亩地能收几百斤茶油,咱们(zánmen)这红壤地空着可惜!” 可当他在村民大会上提出种(zhǒng)油茶,台下(táixià)一片哗然。“邓书记,油茶要五年才挂果,家里米缸等得起吗?” 邓某敲着烟杆直摇头。更有人私下嘀咕:“怕是想折腾(zhēténg)政绩哦。” 邓耀明没多说,揣着土壤检测报告挨家挨户敲门。在郭婶家昏暗的堂屋里,他摊开纸一笔笔算:“种水稻每亩赚300,油茶盛产期每亩能赚3000!”怕村民不(bù)信,他自掏腰包带了20户代表去浏阳看示范(shìfàn)基地。当(dāng)看到(kàndào)成片油茶树硕果累累,有(yǒu)村民忍不住掐了把果子,清亮的茶油渗出来,沾在指缝里都是香的。 “双线作战”里的泥土脚印(jiǎoyìn) 资金和技术是两座大山。邓耀明跑镇里(zhènlǐ)、进县城,磨破了三双解放鞋,终于争取到2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。可钱还是不够,他想出“劳动力入股”的法子:“没(méi)本钱就出力气(lìqì),合作社赚了钱按工分分红!”起初只有7户敢跟着干,他带着党员(dǎngyuán)带头垦荒,肩挑背扛修出梯田,手掌磨出的血泡结了痂(jiā)又磨破。 邓耀明在油茶林指导管理(guǎnlǐ)技术。(邓仁义 摄) 技术(jìshù)关更难。请来的林业(línyè)专家第一次进山,车在泥路上打滑,邓耀明带着村民用木板铺路。培训会上,老把式们听不懂“嫁接技术”,他(tā)就让专家拿实苗演示,自己在一旁当“翻译”:“就跟给果树‘接骨’一样,这样苗才(miáocái)长得壮。” 为了试种新品种,他在自家后山(hòushān)辟了一块试验田,半夜打着手电筒(shǒudiàntǒng)观察苗木长势,妻子笑他“对油茶比对儿子还亲”。 2012年春,首批300亩油茶苗栽下了。可一场倒春寒袭来,新苗冻死(dòngsǐ)过半。村民们心凉了半截,邓耀明却(què)蹲在地里扒开冻土看根系,连夜联系专家调整种植方案。那段时间,他的手机(shǒujī)成了 “油茶热线”,凌晨三点还在回复村民的育苗(yùmiáo)问题。 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绿海金山(jīnshān)” 2016年,徐洞村与(yǔ)杨岭村合并那天,邓耀明扛着锄头站(zhàn)在山梁(shānliáng)上:“合并不是终点,要让油茶林连成片!”他带着新支委挨家协商流转土地,用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把分散的山地(shāndì)整合成标准化种植园。当10万株油茶苗(miáo)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时,曾经摇头的邓大爷第一个报名领了苗,如今他家10亩油茶园年收入5万多元。 变化是看得见的。山坳里修起了硬化(yìnghuà)路,茶油(cháyóu)加工厂的机器嗡嗡作响,电商车直接开到地头收果。去年秋收(qiūshōu),邓荣标的3亩油茶园摘了1200斤茶果,卖(mài)了1.5万元。“现在孙子上大学的费用有着落了。”他咧开嘴笑,露出缺了半颗的牙。 虽已退居二线(tuìjūèrxiàn),但邓耀明每天仍要绕着油茶园走一圈。山路上,新一批(yīpī)“红先锋”正在接力——党员方世良带头扩大面积种植油茶20余亩;返乡青年陈晓丽开起直播,让(ràng)茶油走进北上广的直播间。 夕阳下,油茶园泛着微光,宛如撒在山间(shānjiān)的(de)碎金。邓耀明蹲下身,捡起一枚掉落的茶果,粗糙(cūcāo)的拇指摩挲着坚硬的外壳:“你看这果子,要经过霜打日晒才够(gòu)饱满,就像咱这日子,得熬得住、干得实,才有甜头儿。”
桂东:“红先锋”邓耀明的油茶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